途人软件园: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天天爱消除1721关怎么过关_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暂行办法

天天爱消除1721关怎么过关_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暂行办法

2024-05-12 06:37:34

天天爱消除1721关怎么过关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暂行办法

01:19

已知3x

3x-4y-z=0,2x y-8z=0
11x-33z=0
x=3z
y=2z
x2 y2 z2/xy yz 2zx这是个齐次式,分子分母都除以z^2
x2 y2 z2/xy yz 2zx
=(9 4 1)/(6 2 6)
=1.

俄乌大战如何收场

从目前的情况看,俄罗斯很难征服乌克兰。美欧也很难征服俄罗斯。打累了战争就会下来。只是因为这场战争累积的俄欧矛盾很难在短期内得到释放。若干年后,俄欧矛盾必定会再以另外一种形式打开,只至矛盾完全释放,形成全新的俄欧关系。

历史上发生是怎么消灭的

历史变迁展示了每一个民族的不断发展,王朝更迭,离不开战争与变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战争就有饥荒,有战争就有死伤,同时也伴随着瘟疫的爆发。在古代医学不发达,卫生条件落后时期,很多地区一旦有了瘟疫一般都很难得到治愈,基本属于灭顶之灾。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作里看到的那样,有的地方人们就会直接逃离,原本富饶的土地因为瘟疫变成荒城。但是古代人在面对瘟疫的时候,也不全是一味的躲避,医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与建树,国家方面也有相应的政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瘟疫的蔓延。

神灵的祈祷

每个地区都有本土自有的宗教和信仰,境内的神仙信仰较为普遍。有的是因为传说诞生,有的是因为某些事件的推动作用,在没有传入以前,大部分地区原始的信仰也承担了某种上帝的角色。人们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就会寻求庇护,祈求上苍的指点。卜算测字看凶吉且算一种,更有道家各系门派类别在人们心中,这些在现在看来极其不科学的方法在远古和蒙昧时期充当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与希望。

至今仍然有生病去寺庙道观或者某些神灵的神殿去祈福的人。不能排除这其中的心理安慰给了人们多大的勇气,至少的科学不发达时期还是有一些镇定的用处。

积极的治疗

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古且有神农尝百草,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唐代更有药王孙思邈《千金方》,直至李时珍《本草纲目》流传于世。历朝历代亦不缺乏在医学方面精心钻研的人,医药同源,古代中医看病开药方都是一起发展的。

遇到瘟疫的情况,古代中医首先会针对已经发病的人进行诊治,华佗就有用青蒿治疗黄疸病案例。清代曾有过时疫爆发,又称温病,实际就是一种传染病。这病症在叶天士的手中得以治愈,并且形成了一部分专门研究温病的医生群体,叶天士本人更有《温热论》等书流传下来。

有效的隔离

比起祈祷和治愈来说,有效的隔离是古代中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这在现代传染病防疫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隔离,才能减少病患的增加。

古代一旦有,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座专门设置的居所,将所有患病的人安置在里面。如果城镇爆发瘟疫之后,患病人员过多,将会把整个区域封锁,严禁人们出入。从传染源和感染体的上进行切断,有效的阻隔瘟疫的扩散和感染滋长。

没有疫苗的治疗

古代没有疫苗,但是仍然有良好的医治方法。

古代有将天花发病时痘疹里的浆水去接触健康的人,使其获得轻度的感染,从而进行预防的扩散这种方法。专门研究传染病的医生会有独创的药方和治疗对患病者进行医治。

不仅如此,国家还会对统一管理,除了在建立隔离居所和有效管控人群流动以外,还会建立防疫站。汉始就已经有国家专门针对瘟疫进行开展治疗和派发药物的记录,元代起设置了全国范围内医生的相关管理制度,一旦民间有爆发,官方医生出诊的同时民间医生也会参与进来,使治愈的方案和方法增多,提高治愈几率。

朝廷和官府是治疗瘟疫和控制的主力,统一的管辖和调配使得能够有效遏制和减少。同时有的帝王还会上书上天,写下“罪已诏”,表达对民间疾苦的感同身受和自己内心的一种检讨与自省,这种官方的责任承担和仪式进行能够起到一定的安抚民众作用。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

关于这件事儿清朝做得挺地道,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阴历五月初二多尔衮从朝阳门进入北京,接管了这座都城,同年阴历九月十九皇帝顺治也来到北京,开始了清朝对中原的统治。

顺治的太庙大搬家

受到经济和时间的限制,再加上宣扬为明帝复仇而继承明朝的说法,这帮哥们没有破坏明朝的皇宫、皇陵和太庙等设施,直接拿来继续用下去了。连皇陵都派兵加以保护,没出现改朝换代等于挖坟掘墓的事儿。

当时清朝自己也是有太庙的,就在沈阳抚近门(现在叫大东门)外,是皇太极祭祀祖先的家庙。不过既然有更好的,顺治也不介意给祖宗的神牌搬搬家,毕竟每次祭祀都跑沈阳还是满累的。

说实话,这事儿顺治办得略显草率,他不是九月十九进的北京嘛,九月二十七就举行了努尔哈赤夫妇和皇太极夫妇的升祔大典,都没足月就把祖宗们请到了北京。与两位先帝共同享福的还有费英东和额亦都,他俩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庙的大臣。

历代帝王庙的前世今生

对顺治来说自己家祖宗搬进来这活儿还不算干完,重点在于老朱家祖宗该往哪去,直接扔出去显然不妥,得考虑政治影响和民心问题。还好嘉靖皇帝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就是现成的,直接拿来用就好。

根据网上的定律,说来说去这事儿其实还是得怪朱元璋,这家伙拿下江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别出心裁的在南京钦天山弄了个庙。除了惯常的供奉三皇五帝,他还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个开国帝王一起供奉了。

本来这玩意就是立国初期标榜华夏一脉流传的历史,国家稳定以后作用就没那么大了,故此朱棣迁都北京后就没想起来另建。然而传到嘉靖这代不是有个大议礼事件嘛,这位仁兄挖空心思挺亲爹,朱棣同志都差点被扔出去太庙。

于是嘉靖也面临一个问题,出了太庙的朱棣该去哪?擅长权谋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另建了历代帝王庙。只是这个暗手最后没用上,还坑得他自己偶尔得去祭祀一番,好歹做做样子。

更坑爹的是明朝那帮闲着蛋疼的大臣,从历代帝王庙北迁之后一直就有人对元世祖忽必烈不爽,连带对陪祭的木华黎、赤老温等元朝名将不爽。三天两头的上书要求把他们扔出去,开始嘉靖还耐心解释,那帮哥们虽然是异族,但所用中华之法既为,太祖都没废话,你们扯淡有用?到了后来皇帝也架不住折腾,在十五年后同意了。

清朝的变革

那么清朝接手后顺治是把明朝所有皇帝都搬到历代帝王庙了吗?其实也没有,顺治把元、辽、金三朝的皇帝也搬了进去。最终确定祭奠帝王的总数共25人,贤臣39人,所以明太祖、明成祖这类有位之君进得,估计万历、天启应该就进不去了。

到了康熙年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玄烨是个场面人,他在晚年表示咱们也不差钱了,就别在小气巴拉的,古来帝王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国之君就都一起祭祀吧!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涨到143人。

康熙之后的雍正更不用说,我又摊丁入亩又火耗归公为的是什么?不就一个钱字儿嘛?我是差钱的人吗?我是差事儿的人吗?给我继续扩编!于是享祀的帝王扩编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还把历代帝王庙给重新翻修了一边,以显示自己的豪横风格。

总结起来吧,清朝入关后明代帝王的神牌没被乱扔,确实被妥善的保管着,最终除了天启、崇祯两个皇帝都安然待在历代帝王庙里享受供奉,连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起码在这件事儿上清朝统治者办得大气,扯淡完毕。

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劫持的东宫二王后来怎样

崇祯皇帝原本有7个儿子,其中有4个夭折。所以在崇祯亡国的时候,还有3个儿子是尚在人间的。他们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炤。

其中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是周皇后所生,永悼王朱慈炤是田贵妃所生。田贵妃连续生了4个儿子,其中3个夭折,以至于她在崇祯十五年就早逝了。

看似挺可怜,但是如果她得知周皇后的下场,那她应该还是蛮庆幸早逝的。因为周皇后是在亡国前,被崇祯给逼着自缢的。而且她的一个女儿长平公主还被崇祯砍断了一只手臂。

那么这两个女人,生下的3个儿子,在李自成入京后,都是什么下场呢?很不好意思,他们都在战乱中失踪,当然这种失踪是有一个过程的。

一、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俘获。

崇祯自己没打算跑路,群臣也不让他跑路,但是他得为自己的儿子们着想,所以他把3个儿子都化妆成了老百姓,希望他们能够顺利跑路。

可是你想啊,这3个人,自幼娇生惯养,走起路来都是慢悠悠的,哪里有一点老百姓的样子呢?所以李自成大军一入城,太子朱慈烺就被抓了。

只要不是瞎子,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得出朱慈烺的身份。这哥们皙,一双手跟春葱一样鲜嫩,说起话来也义正辞严,俨然就是个贵公子。

所以朱慈烺被抓了以后,李自成把他摁在面前,想让他下跪。结果人间爱朱慈烺还是有点骨气的,死活不肯跪。

不过他甩锅的本事也很强,李自成问他,他们老朱家为啥丢了天下,朱慈烺没有说崇祯的昏庸,反而把责任都推给了百官们,吓得一旁投降的百官们面色惨白。

不得不说,朱慈烺还是很有骨气的。当时李自成打算好好供养他,结果他却一心求死。李自成知道朱慈烺本身是没什么错的,他只是生在了帝王家而已,所以就没有杀他。

此后朱慈烺长期被李自成所控制,没什么自由。不过在朱慈烺的强烈要求下,李自成花钱把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夫妻俩给安葬了。

那么朱慈烺是怎么丢了的呢?当时吴三桂反叛,李自成带兵前往山海关与吴三桂决战,这个时候李自成还留了个心眼,把太子朱慈烺给带着一起走了。

这是有必要的,留在京城,这哥们的身份,可是相当具有号召力的。可惜最后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给打败了。

自成曰:汝家何以失天下?曰:以误用贼臣周延儒等。自成笑曰:汝亦明白。太子问曰:何不速杀我?自成曰: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问曰:如是当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我百姓。又曰:文武百官最无义。---《明季北略》

回来的时候就没那么讲究了,毕竟是逃回来的,太子朱慈烺就这么被李自成给搞丢了。至于是死是活,下场如何,历史并没有给出交代。

二、定哀王朱慈炯,也被李自成给抓了。

不得不说,崇祯的娃是真不会伪装。哪怕是逃难,都要摆出一副大爷的样子,结果朱慈炯也被李自成给抓了。

由于他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朱三太子。其实这种说法不成立,毕竟太子只有一个,哪来的三太子呢?这就跟哪吒似的,完全是瞎掰的。

李自成打进来以后,抓了朱慈炯,其实还是善待他的。毕竟当时朱慈炯只有13岁,还只是个孩子,没什么主见。

所以李自成觉得这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张王牌,便将其封为定安公。要是李自成得了天下,这货说不定还真的能安享晚年。

可惜李自成被人家打败了,退出京城的时候,朱慈炯也就这么消失不见了。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如何,可能是被乱兵所杀,也可能是隐姓埋名,这回学乖了。

朱三太子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朱慈炯的消失而不见。整个顺治和康熙朝,都流传着朱三太子的传言,甚至有人拿朱三太子作为反清复明的筹码。

三、永悼王朱慈炤,是唯一逃出去的。

朱慈炤是田贵妃活下来的唯一一个儿子,也是崇祯皇帝的所有儿子里,最幸运的一个。李自成入京以后,年幼的朱慈炤就这么跟哥哥们失散了。

有版本传言,朱慈炤跟着一位毛姓将领逃到了河南,并且成功化身为一名合格的农民。此后朱慈炤又被一位王姓给事中收养了,从此改名王士元。

王士元倒过来就是“原是王”,过了一段时间安定的生活以后,朱慈炤又娶了一位前朝胡姓官员的女儿做媳妇儿,从此以后开在余姚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生活本来还算美满,王士元教书为生,一直活到了75岁。当时有一妻一妾,还有6个儿子、3个女儿、1个孙子。

丁未。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清实录》

可惜最终由于他给子孙起名字时,依旧按照老朱家的金木水火土来排行,最终被人家给举报了。朱慈炤全家都被清朝给逼死了。

总结:有出息的没逃出来,逃出来的没出息。

崇祯的这3个儿子,也算是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从皇子到囚徒、流浪汉,算是比较悲惨的了。不过3个儿子都没能复国,这也是挺悲哀的。

当时南京朝廷这边,一直在等崇祯的儿子南下,否则不会仓促地将朱由崧立为皇帝的。但凡有一个南下,南明也不会是那种下场了,至少这3个孩子,是最具有正统性的,最容易服众。

总结:《明史》、《清实录》、《明季北略》等。

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是如何“去俄化”的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哈萨克斯坦一直主动或被动的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关系。这对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哈萨克斯坦一直在暗暗推动“去俄化”。

首先是语言方面。苏联解体时,哈萨克斯坦国内讲俄语的人数超过三分之二,而会本民族语言的却不占多数。语言是民族独特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哈萨克斯坦便开始大力推进语言教育,让本国民众有身份上的认同。

其次是迁都。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天大的事,如果不是极为特别的理由,一般不会变动首都。而哈萨克斯坦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往阿斯纳(现称努尔苏丹,为纪念纳扎尔巴耶夫),就是为了安定与俄罗斯接壤的北方地区。阿拉木图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阿斯塔纳位于该国北部,此前哈萨克斯坦北部的离心倾向严重,所以哈萨克斯坦决定用迁都的来镇住北方,保持稳定。

此外,哈萨克斯坦在外交方面秉持独立自主、多方结缘的原则,既与相邻的中俄搞好关系,又同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络,而这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去俄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尽管哈萨克斯坦在“去俄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俄罗斯依旧将中亚地区视为自身战略安全区,不会让随意让其他国家势力介入,定会努力将哈萨克斯坦牢牢攥在手里。

明顺宗是谁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一个月前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扬言要把“朱三太子”扶立登基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师(北京),导致城内人心浮动,惶惶不安,其中不少依旧心怀明朝的忠义之士准备借机在京师发动起义,以响应云南举兵之事。十二月二十一,京师人杨起隆自称“朱三太子”,在内城鼓楼西街召集属众黄吉、陈益等三十余人,并通过他们联络内城八旗下属仆役数百人,号称“中兴官兵”,改元“广德”,约定二十三日凌晨在内城放火为号,同时展开反清起事行动。

为了增强自身起兵行为的号召力和彰显正统性,杨起隆在下属的建议下,给已经去世近三十年的明思宗崇祯帝的皇太子朱慈烺上谥号“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上庙号“顺宗皇帝”,以此号召和团结各地其他反清人士,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及认可。

但就在起事的前夜,黄吉、陈益的家主:正黄旗汉军承恩伯周全直得知了他们的计划,于是立即向正黄旗汉军都统祖承烈告急变。祖承烈连夜向大学士、兵部尚书明珠急报,明珠闻报后一面命正黄旗满洲都统图海、副都统觉罗吉哈礼率兵趁夜色突袭在周公直家暗中聚集的杨起隆等人,一面紧急入宫向康熙帝奏报城内有人举兵作乱。康熙帝得知城中有变后十分震惊、追加旨意给图海、觉罗吉哈、祖承烈等人,令他们务必全歼作乱者,同时下令关闭京师九门,缉拿杨起隆其他同党。

正在鼓楼西街准备举事的杨起隆等人遭到图海率领的清军突然袭击,猝不及防之下匆忙迎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落败,黄吉、陈益等人重伤被俘,杨起隆在部属的拼死掩护下突围而走,出城后辗转逃亡,最后藏匿于陕西凤翔。城内其他起事的杨起隆部众:“齐肩王”焦三、护驾指挥朱尚贤、阁老张大等数百人随后都被清军搜捕抓获。康熙帝在事件平息后下诏将此次抓捕的杨起隆同党全部处死,史书记载“获贼既多,斩头无地,以车满载出九门斩之,尸积如山,如是者八日。”

这场京师城内的反清起事旋起旋灭、不过两天就被清朝剿灭了,起事的人士也大都战死或者被俘后遭杀害。杨起隆本人在藏匿七年后,也于康熙(1679年)在时任抚远大将军图海的搜捕下于凤翔被捕,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解往京师处死。(也有一说,这个被杀者其实只是杨起隆的部下,真正的杨起隆自从当年逃出京师后就销声匿迹,不知所终了。)

在这场微不足道的反清起义中,早已被人们淡忘许久的明思宗崇祯帝的皇太子朱慈烺,却因为自身身份的号召力,在去世近三十年后,被起事的杨起隆等人追谥为大明皇帝,得到了和祖先们同等待遇的“顺宗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之谥号、庙号。他,就是后世人们知之甚少的“明顺宗”。

时间倒退四十四年,大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京师皇宫中传来喜讯:明思宗崇祯帝的皇后周氏为崇祯帝下嫡长子,这使得时年才十八岁的崇祯帝大喜过望,亲自为嫡长子赐名“慈烺”。

然后下诏晓谕天下:

“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

以此表示自己获得嫡子的兴奋之情。

崇祯三年(1630年),皇长子朱慈烺刚刚一岁,崇祯帝即于南熏殿举行仪式,授予其皇太子金册金宝,并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正式册立他为皇太子。这也是大明有史以来,第二个中宫皇后在位时所诞育的皇太子(广义上:仁宗、宣宗、英宗都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英宗存疑),也先后都受封为皇太子。但是成祖徐皇后生仁宗时尚为燕王妃、仁宗张皇后生宣宗时身份是燕世子妃、宣宗孙皇后生英宗时为宣宗贵妃,都不是皇后的身份。大明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由中宫皇后所出的皇太子,是武宗朱厚照,由孝宗张皇后在位中宫时所生。)

自一岁到八岁,皇太子朱慈烺一直随母亲周皇后居住在钟粹宫,崇祯帝因为国事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关注太子的成长和教育,直到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官员上奏,称皇太子已满八岁,依祖制应出阁读书、以学习经义典籍,稳固国本。崇祯帝于是下诏,定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行冠礼。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皇太子正式行冠礼,二月出阁读书。冠礼典仪中,皇太子执玉圭见群臣,进止有度,不失尺寸,诸臣皆赞拜敬服。

皇太子出阁读书后,崇祯帝为其选派了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府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铎、屈可伸为皇太子讲读侍班官。礼部侍郎方逢年、詹事府左谕德项煜、翰林院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增志为皇太子讲读官,让他们作为皇太子的老师和侍从官,教导其学习儒家经典,熟悉治理之道。如此多的忠正名臣汇集一处,作为东宫属官教导皇太子,可见崇祯帝对于皇太子朱慈烺的殷切期盼和寄予的厚望。

崇祯帝少年继位,自即位伊始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再加上他本人执政偏激拗执、刚愎严苛、对于文武诸臣也极度不信任,性格又猜忌多疑,致使大明朝政废弛、法令败坏,国家积重难返。同时因为崇祯帝举措失当、过于加重底层农民的负担,造成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只能铤而走险聚众,大明天下因此烽烟四起、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再加上辽东后金也多次毁边墙入寇,使得大明国势内外交困、雪上加霜。

在国内农民军和辽东后金内外夹攻的严峻局势下,大明国势日渐颓败,崇祯帝经常处于左支右绌、焦头烂额的境地,不断地采取措施以图挽救时局,又不断地因为举措失当而接连受挫,朝政愈发糜烂不堪,大明社稷也在一步步的折腾中逐渐走向灭顶之灾。而身处其中的皇太子朱慈烺,年幼不谙世事,囿于身份特殊也不能直接出言规劝干涉父皇的施政方针,只能在东宫端本宫谨守门户一心读书,被动地迎来人生巨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绵延了十余年的农民起义达到顶峰:农民军首领李自成于正月初一在西安正式称帝,建立大顺,改元永昌,开始公开和明朝分庭抗礼。二月,李自成亲率大军东征攻向京师,准备开始新一轮王朝更替过程。

经过一个月的作战,大顺击败或者迫降了沿途驻守明军,于三月十七抵达京师。三月十八,大顺军攻破京师外城,三月十九,内城也告破。困坐皇宫的崇祯帝在绝望中召集三个儿子: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让他们脱去华贵服饰,改穿平民衣服,然后由亲信分别送到外戚周家、田家处躲藏。之后崇祯帝命周皇后、袁贵妃自尽,并劝皇嫂懿安皇后(天启帝遗孀)自缢,再亲自挥刀将两个女儿砍杀(长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死),自己则在王承恩的陪伴下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中枢至此覆灭。

而逃离皇宫的皇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还来不及逃到各自的母家,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挟持,献给了刚刚入城的大顺军。攻克京师后的李自成面对这几个前朝皇子,还算是厚道,没有加害他们,并封朱慈烺为“宋王”,朱慈炯为“定安公”,朱慈炤为“永平公”,安置别院,妥为照顾。朱慈烺于是向李自成提出了“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不可我百姓”等三项要求,李自成都一一照办。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因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高第等人拒不归顺,李自成亲率大军前往山海关,征讨吴三桂、高第,朱慈烺兄弟也被李自成带着一同前往,意图用他们的身份压服吴三桂等人。

但是在两军交战的激烈时刻,吴三桂暗中向驻扎在关外松山、杏山的清军(后金于崇祯九年(1636年)改国号清)剃发称臣,引清军入关助战,大顺军在一片石遭到预先埋伏的清军伏击,大败而归。随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大举入关,追击大顺军,李自成刚刚战败,军心涣散,不能抵挡,只得匆匆自退兵,撤离拿下还不到一个月的京师,返回陕西老家。

在一片兵荒马乱的局势中,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兄弟竟然没有丧命于乱军中,而是奇迹般地摆脱了大顺军的监视和挟持,从山海关前线逃脱,各自逃命。但是三兄弟也因此走散,此后再也没有见面。

皇三子定王朱慈炯自山海关乱军中和兄弟们走散后,就此神秘失踪,从此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史书上也只留下“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踪”的简单记载。但是他“朱三太子”的名号,却被后来众多反清复明义军反复使用,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1708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七年(1729年),甚至乾隆初年,都有各地义军以此名号举事,以对抗清朝,集聚人心。杨起隆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京师准备发动的起义,就是用的“朱三太子”旗号。

直到乾隆中期以后,因为按照年龄计算,“朱三太子”纵使还活着,也是超过百岁高龄的老者了,此后的反清义军们再举事时,才不再用他的名义作为行动的旗号,“朱三太子”这个名号才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再成为反清义军的号召力了。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时候还是一个十二岁的懵懂少年。兵败一片石时,他趁乱逃走,被一个姓毛的大顺军将领收留。二人离开北方一路南逃到河南,在这里相依为命,并种了一年的地。顺治二年(1645年)初,清军南下进攻南明,抵达河南时在当地清查大顺军余部,毛姓将领不能继续在当地存身,只得告别朱慈炤逃往他处。临别前他嘱咐朱慈炤,不要留在河南,赶紧往南方逃亡藏身。

此后,少年朱慈炤孤身一人,历经艰辛流浪四方,顽强地挣扎着在乱世中存身。中先后有凤阳的致仕给事中王乡绅、浙江余姚的胡乡绅得知他的身份后顾念圣恩,收留了朱慈炤。王乡绅给他改名“王士元”(即:原是王),胡乡绅更是把女儿嫁给他,让漂泊多年的朱慈炤得以不再流浪,在余姚定居下来,以开设私塾教书为业。这样的平静日子,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一过就是五十年,还先后有了六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了一个孙子,算是子孙满堂了。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军击破了在浙江四明山区坚持抗清活动的张念一部(一念和尚),一念和尚被清军抓获。在严刑拷问之下,一念和尚透露了自己当年曾经到余姚寻到过化名王士元的崇祯帝第四子朱慈炤的消息。

得到口供后的清廷大吃一惊,康熙帝立即下令命江南地方官员严查搜捕,一定要把朱慈炤捉拿归案。事先得到消息,已经躲到长兴县的朱慈炤于是向全家人告知了自己保守了五十年的真实身份,并要大家赶快分头躲避。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躲藏在山东汶上县的朱慈炤还是被官府寻迹而至,最终被捕。康熙帝得到奏报后,直接下达诏令:“其虽无谋反事,但朱家父子不可有。”同时,为了混淆视听,证明这个被抓获的朱慈炤是假冒的,清朝君臣故意把朱慈炤和五弟朱慈焕调换排行,由三法司审讯并断案:“查王士元供系称前明庄烈帝第五子,而庄烈帝第五子朱慈焕已亡故于崇祯十四年。又遵旨传前明年老辨认,皆言不识。王士元确系假冒,依律应凌迟处死。”

就这样,朱慈炤和他的儿孙都被清朝以“假冒前明皇子”的罪名处死。而他死后,崇祯帝的子孙从世间彻底消失,再也没有任何留存。

而皇太子朱慈烺自山海关大战中脱险后,历尽艰辛才从混乱的战场逃回京师。此时京师已经落入清军之手,为了自保,他在京师隐居于忠心故主的中书舍人周元振家中半年之久,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末,局势逐渐安定,朱慈烺才找到位于京师的外祖父周奎家,想避难于此。但周奎反而将其,献给了清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既不想留着朱慈烺这个前朝皇太子,导致明朝旧臣依旧奉其为主,从而对已经入关的清朝统治中原造成不利;同时,他也不能公开将其杀害,那样则让清朝标榜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说法破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多尔衮使用了一箭双雕之计——他先指使降清的明朝宗室、晋王朱审烜以及原明朝内阁侍讲谢升出面和皇太子对质,然后故意上报说皇太子是假的,系歹人冒充。皇太子一一辩驳朱审烜、谢升不实之词,二人哑口无言、羞愧而退。多尔衮恼羞成怒,再命宫中侍奉、随驾锦衣卫等指证,凡言皇太子是真者皆下狱论罪,同时把京师中上疏痛斥朱审烜、谢升不忠不臣,请立皇太子为新君的诸多义民百姓诬陷为“乱民”,一同下狱。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敢于说皇太子是真的了,多尔衮目的达到,于是将皇太子朱慈烺以“假冒皇太子、意图作乱”的罪名关押在狱中,严加看管。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初十,多尔衮将原先下狱的指认皇太子为真的内宫、锦衣卫军士及请立皇太子为新君的京师义民们全部处死。四月初六,有暂居京师的凤阳人氏张某联合生员杨某,孙某等,聚众举事,誓救皇太子于危难,但是事情泄露,张某等人俱被清军擒杀。为了以防万一及消除后患,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初十,多尔衮下达密令,将拘押在大狱中的皇太子朱慈烺以“假冒太子”的罪名秘密绞死。皇太子朱慈烺遇难时年仅十七岁(实际十六)。

当初崇祯帝自尽殉国后,得到噩耗的南方明朝官员为了保持大明皇统延续,拥立崇祯帝的堂弟、福王朱由崧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五在南京即位,即南明弘光帝。因为南北讯息断绝,弘光帝不知道皇太子朱慈烺兄弟三人在京师失陷后的情况,甚至以为他们都已经遇害,为了表示哀悼和自身的即位正统合法性,弘光帝在给殉国的崇祯帝追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追上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之后,又给“遇难”的皇太子朱慈烺上谥号“献愍太子”,以示悼念和尊崇。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在南下清军的攻击中,弘光帝先是逃离南京投奔芜湖守将靖国公黄得功,然后被黄得功的手下总兵田雄、马得功杀害了黄得功后劫持擒获,献给追击而至的清兵,弘光覆灭。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八,坚持在浙东地区抗击清军的明宗室鲁王朱以海在浙东明朝官员的拥戴下就任监国,为了显示己方的正统,并和在福州称帝的另一宗室、唐王朱聿键相抗衡,朱以海尊奉崇祯帝一系,声称自己直接承袭崇祯帝的皇统,并追尊献愍太子朱慈烺为“悼皇帝”。这样,朱慈烺在身后得到了皇帝的名号。

如前文所述,朱慈烺遇害二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杨起隆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在京师准备起事时,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于是给离世近三十年的大明“献愍太子”、“悼皇帝”朱慈烺进一步追谥,尊为“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上庙号“顺宗皇帝”,以此团结其他反清同仁并显示自己传承大明正统。虽然起义很快就失败了,杨起隆本人也在七年后被捕遭杀害,但是因为他们的敬奉和追尊,命运悲惨的朱慈烺在遇害多年后,终于得到了“明顺宗”的庙号,并流传于后世,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和纪念吧。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暂行办法
今日编辑铺为您推荐 : 僵尸大作战  王者荣耀轻玩版  狙神荣耀国际服 
标签: